地方志,寥寥數筆,就能勾勒出百年前的生活場景;簡短幾行,亦能抓住身邊稍縱馬爾地夫即逝的歷史。不過,編纂“社區志”,在合肥尚屬首次。
  這段時間,蕪湖路街道曙光社區的許多居民都聚在一起回想往事,說到興奮處,忍不住提筆記錄,為烤肉正在編纂的《曙光社區簡史》提供歷史資料。這,將成為合肥首部“社區志”。
  希望西服為後人留下珍貴史料
  “老郊區第一座村級公祭堂”、“全省第一個閉路電視全覆蓋的東陳崗村民小組”、“80年代村辦企業集體開花”……回憶起這些往事,房屋二胎曙光社區的老人們滔滔不絕。
  “熟知曙光變遷過程的大多都是年過古稀的老人,再不及時徵集整合負債材料,曙光的歷史就很難抓起來了。”社區相關負責人介紹。
  朱維和今年75歲,是社區老年志願者協會的會長。他告訴記者,最初,編寫“社區志”的緣起很簡單,就是為曙光社區的檔案室充實史料,沒想到,社區要編纂自己的歷史,消息一經傳開,不少居民拍手稱贊。
  盛世修志,是中華民族之優良傳統。在朱維和看來,編纂“社區志”,更是一項功在當代、利在千秋的社區大事。不僅能讓現代人知道曙光社區的歷史沿革,更能為後人留下珍貴史料,其價值無可估量。
  於是,社區老年志願者協會的老人們主動請纓,擔任編纂重任。
  “社區歷史是居民自己創造的,讓居民自己編寫一部草根簡史,更加接地氣一些。”社區負責人說。
  編委會成員均在60歲以上
  編纂“社區志”,是一件說之容易而實則艱難的工程,難在時代久遠、資料匱乏,又要內容全面、詳略得當。特別是,1949年解放後,曙光經歷了六十餘年的風雨,1985年撤隊建村,2002年又趕上了合肥第一批村改居,區域面積、經濟、文化和風土人情等方面都發生了不小的變化。
  為了能夠高水平、高質量地完成曙光社區這部“歷史百科全書”,曙光社區成立了編纂工作領導小組和編纂委員會。
  從1964年起,朱維和就在曙光工作,直到2000年退休,是曙光社區的第六屆支部書記,可以說,是曙光發展的見證人之一。此次編纂工作,他擔任編委會主任一職。
  “編委會共有12個成員,年齡均在60歲以上,大部分都是祖居戶,對曙光社區的歷史比較瞭解。”朱維和告訴記者,有的成員是在社區教了幾十年書的退休教師,有的是從上世紀70年代就到村辦企業工作了。
  “編纂工作,最難的是搜集資料,必須保證史料的真實性。”朱維和告訴記者,在整個合肥,編纂“社區志”尚屬首次,根本沒有成功經驗可借鑒,只能自己摸索。
  為了收集到第一手的歷史資料,編委會成員走訪了轄區6個居民組。從10月17日,第一次開展座談,到現在,已經召集了80多位老人一起“頭腦風暴”,通過口頭傳述的方式記錄下了許多珍貴的線索。
  “除了口述,還查閱了《郊區志》、《包河區志》等文獻史料。”編委會秘書長羅炳照告訴記者,曙光轄區有陳、韓等幾大姓氏,為了尋找幾大主要姓氏的來源,居民們甚至搬出了自家修訂的族譜。
   春節前爭取前兩章完成初稿
  “‘社區志’的要求比較高,很多資料可能搜集不全。”朱維和介紹,幾經商討,最終決定編纂《曙光社區簡史》。
  根據編訂的目錄,記者瞭解到,簡史分為六大塊,從建制沿革、黨政群團組織、農業生產、集體經濟、惠民政策、社區建設等入手,描繪出曙光社區的前世今生。
  “曙光之名自明朝就有了。”朱維和說,由於歷史文獻比較難找,最難編的就是建制沿革部分,分為歷史沿革及行政區劃,地理位置及所轄自然村的由來及自然概況,姓氏與人口。
  “目前,我們已經基本上搜集好第一、二章的資料了,準備動手編寫,爭取在春節前形成初稿。當然,還要經過反覆修改及審核。”朱維和介紹。
  “後面的章節,基本上都是新中國成立之後的內容,比較容易搜集。”羅炳照告訴記者,《曙光社區簡史》的編纂,一切都是在摸索中前進,不知道最終呈現效果如何,尚沒有辦法推算出整個簡史初稿成稿時間。“我們也希望能夠儘早編成,讓居民知道我們所生活的社區來歷。”
  花絮
  泛黃書頁承載歷史
  搜集資料的過程中,居民非常配合。一位80歲的社區退休老幹部拿出了《1959年曙光大隊的年終基本核算分配情況表》,紙張已經有些殘破泛黃。上面清晰地記錄了1959年曙光共有祖居戶1052人,全年收入26萬餘元。
  “那個時候整個社會的生產水平都不高,居民收入還比較低,根本不敢想象現在的生活會過得這麼好。”如今,曙光社區的祖居戶共有2483人,社區年收入達2400多萬元,“半個世紀的時間漲了近一百倍,這樣的歷史怎麼能不記錄下來。”朱維和說道。(合肥晚報 王芳 杜婧 黎靜 虞俊傑)標簽:地方志 社區志 合肥包河區編輯:岳茜茜  (原標題:《曙光社區簡史》將成合肥首部社區志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p25fpwlm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